广州市红图仪器有限公司

实验室仪器校准周期,怎么定?

信息来源:www.hongtu128.com   2021-08-13 10:22:01

试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使用频率、精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校准周期的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许多分析师在以下问题中经常会有疑问,例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目前确定校准周期的标准依据是什么?是否可以在实验室内任意改变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放轻松点,答案一一揭晓!
关于校准周期的标准文件如何解释?
除非与客户达成协议,否则CNAS-CL01中的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括校准间隔的建议。法规可以取代这一要求。清楚地指出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验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准确的原则确定。次校验后,仪器二次校验时间规定为1年,1年后送校验实验室校准仍很“准”(与次校验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可定2年,依次类推,一次校验,一次校验,一次校验,一次校验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一
标定周期的确定应该合理
首先谈到校准周期,即确认周期,这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与使用中测量仪器的通过率有关。只要严格执行校验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确保计量准确可靠,必须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校验周期不合理会怎么样?
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由校准合格率和仪器历史校验记录决定的,是一种合理的校准周期,是基本的依据。但是由于时间的变化或运行环境的改变,或测量仪器使用的方式和条件的改变,都会导致仪器失准。所以,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结束后应立即进行校准。此外,在有效校准期间,仪器偏离情况也不会经常被抽查。在此基础上,对标定周期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标定周期。
定标周期定义原则
定标周期的确定必须遵循两个相反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此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
第二,经济合理,使标定的费用尽可能。要想使以上风险与费用之间平衡,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过分析、研究,才能确定。
是否必须根据校准程序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
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如无差别一律机械地按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所以校准周期必须根据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但由于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要准确地确定其校准周期是很困难的,只能要求大体上基本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经济。
注:盲目地缩短标定周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仪器的寿命、精度、生产和人力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如果仅仅因为资金不足或人员不足而延长标定周期是非常危险的,使用不的测量仪器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后果。
标定周期的确定基础
标定周期需要各种知识,考虑多种因素。如果超过一个周期,就会导致品质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尘埃、性能和试验频率等原因。测量仪器的种类决定于这些因素变化的灵敏度。质量上乘,受影响较小;质量差,受影响也会大一些。为此,各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仪器的校准周期。
标定周期的确定有:
运用频率。由于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计量性能容易降低,因此可缩短校准周期,从而解决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提高测量仪器的原材料性能、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要求测量精度。对精度要求高的单位,可以适当缩短校准周期。每个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所需要的准确度等级,就选哪个级别。应高就高、低低,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太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不可取。利用单位的维修能力,如果单位的维修保养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延长。量度仪器的性能,尤其是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情况下,即使是同一种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也要短。对于产品质量和具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来说,其校准周期就比较短;反之,则要长一些。
怎样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方法:根据仪器结构、预期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对量具进行初步分组,并按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的校准周期。对于每一套仪器,统计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它不合格仪器数,计算该仪器在给定周期内与符合标准的仪器总数的比率。当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测量仪器时,应排除由于可疑或缺陷造成的明显损坏或用户返回的设备。如不合格仪器所占比例过高,应缩短校准周期。
若发现不合格仪器所占比例较低,延长校准周期将是经济合理的。若发现一组仪器(或一家制造商制造的或一种型号)不能与其他仪器相同,则应将其划分为另一组,另一组则按不同周期划分。
工时法:此方法用于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小时数表示。测量仪器可连接到计时指示器,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仪器便返回校准。理论上,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除了能自动调节仪器的使用时间,还可以使被确认的仪器和确认费用成正比。比如我们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接定时器,就能直接在示波器上查看连续使用了多久,很方便管理。然而,该方法在实践中有以下缺点:
(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操作或其它情况下发生漂移或损坏时,不得使用此方法;
(2)提供和安装适当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可能因用户干扰而需在监督下进行,并增加费用。
比较方法:当每台仪器按照规定的校准周期校准校准数据与先前的校准数据相比较,如果连续数个周期的校准结果都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延长校准周期;如果发现超出了仪器允许的范围,则可缩短仪器的校准周期。
图示法:每次校准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对其校准结果进行时间描点、画成曲线,并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一次或几次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由这些图表的数据可以推算出的校准周期。
问题通解与解题方法
1.能否自行规定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
有些人建议在设备校准后一年进行一次校准,有些人说有些设备完全不用每年校准。仪器校准周期能否自行规定?是否按照自己规定的校验周期进行校验?
由于校准周期与设备的使用有关,因此自行规定校准周期。标定周期可自行确定,但也可参照国内计量法要求(如您申请 CNAS认可)。事实上,标准(ISO/IEC 17025)5.10.4.4明确指出,校准证书不应包含建议的校准间隔,除非与客户达成协议,或者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可以调整设备的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必须提供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不能接受。
2.校准问题是否应询问仪表公司?
校验公司不了解设备的使用频率、维护情况、使用环境等因素,他给您定的校准周期比较不合理,比如一把钢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两到三次;另一把钢尺,随便放在工作台上,一天8小时都在用;校准公司给的校准周期是一年一次,这样对把尺子校准周期太短,一天用不了两到三次。只针对企业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因要通过资质认定,要求不一样,可能很多设备需要检验。
3.将校准周期与期间核查联系起来?
根据规定,在校准周期内,设备维修、关键换零件、仪器迁移等要重新校准,在校准周期内还要进行设备的期间检查,以保证设备的稳态、准确性。如设备在此指设备而非尺、圆规等,其校准周期自定义为小于规定的周期。
根据仪器特性、使用频率等特性,实验室可自定义校准周期,只要确保设备在正确的使用状态,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为了证明仪器状况良好,通常需要提供期间核查等措施。但是标定周期并非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
再加上一点。